面对新冠肺炎疫情,海军安庆医院志愿者们,除了7名勇士响应号召远赴武汉抗疫最前沿,还有一批人,或奋战在发热门诊战疫最前沿,或与病毒“面对面”采集咽拭子,或坚守在预检分诊第一道防线,或值守在卡口当好“守门人”,不惧风险,勇于担当,冲锋在前,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初心和使命。在学雷锋日即将来临之际,我们以文图形式为他们“画像”,向他们致敬!
发热门诊医师志愿者:战“疫”最前沿的先锋
发热门诊是这场战“疫”的最前沿,危险性不言而喻。面对高风险“地带”,全院医务人员没有丝毫退缩,勇于担当、主动请缨,全力以赴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中。
感染性疾病科张国全是抗击疫情的“老兵”,曾参与过非典、甲流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,虽已退休,仍奋战在一线。医院启动发热门诊,他首当其冲,服从安排,无怨无悔。
方玉林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,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抗击非典疫情的工作经历,曾参加过亳州手足口病医疗队。这次新冠疫情,他参加了发热门诊第一批专班,并作为专家组组长,一直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。在发热门诊,他和同事们同心同力,积极指导年轻医师准确研判病情,详细询问患者近一个月去过哪些地方、接触过什么人等流行病史,判别是否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。排除可能性后,指导患者如何就诊治疗。除此以外,他还要疏导患者面对疫情时的心理问题,让患者放下心理负担,积极配合治疗。大年初三,有一位17岁的小伙子来就诊,经胸片检查后发现肺部有炎症阴影。方主任了解到小伙子虽然没有到过武汉,但年前和武汉来宜人员有过接触。小伙子异常焦虑、恐惧,他说自己一直咳嗽,还有点发热,怀疑有可能是“新冠肺炎”。方主任安慰道:“目前有肺炎症状,但不一定是新冠肺炎,需要等核酸结果,再说即使是,我们也会将你安排好,给予合理治疗。”最终,小伙子排除了新冠肺炎,确诊为乙型流感肺炎。
王浩是急诊医学科第一个报名请战的医生,大年初一,他便坚守在发热门诊,义无反顾战斗在抗疫一线,真诚、耐心地服务着每一位患者。发热门诊工作量大、工作强度高、面对复杂情况多,全身穿戴防护用具,对体力、精力都是严峻的挑战,他从未有任何怨言。
采集咽拭子护士志愿者:与病毒“面对面”的勇士
采集咽拭子,进行核酸检测,是诊断新冠肺炎的关键指标。而咽拭子采集人,因为要与病毒“面对面”,风险性极高,被称为是“距离病毒最近”的人。
1月23日晚,一位来自武汉的发热患者前来就诊,经影像诊断,患者高度疑似。这时需要采集患者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,预防保健科护士长程逊毅然承担了采样工作,最终该患者检测结果阳性。自此,咽拭子采样就成了她的“分内事”,每天早出晚归、加班加点,穿梭在发热门诊,高质量完成院内发热患者采样工作。
2月9日,医院接到地方政府紧急任务,为安庆市迎江区、经开区“返岗、返工、返学”,以及有密切武汉接触史等重点人员进行咽拭子采样,为复工复产保驾护航。
“我有经验,还是我来吧!”程逊得知后,毫不犹豫地说。
就这样,程逊又开始往返于酒店、患者家,一个隔离点一个隔离点地落实,一个楼层一个楼层地跑。随着需要采集的人数增多,护士李佳、汪敏、钱芳、周芳丽、伍菲加入到采集队伍中,6人组成了采样小组,一直奋战在咽拭子采集一线,截至3月4日已完成1500多份咽拭子取样工作。
预检分诊医护志愿者:把守第一道防线的卫士
门诊预检分诊是防疫工作中的重要岗位,每天有4-6名医务人员在此值守,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接待每位就诊患者及其陪同人员。
“您好,疫情防控时期需要测量体温,请您配合。”“请问您有近期去过湖北或其他地方吗?”......一到海军安庆医院门诊大厅,就看到分诊人员认真地为每一位进出人员测量体温、询问其流行病史,登记人员信息。
“对于体温超过37.3℃的患者,我们会通过专用通道将其转到发热门诊进一步检查诊断;对于普通患者,根据预检情况让病人到相关科室就诊,这样就能防止病人进入人员密集通道,避免病人与病人、病人与医务人员交叉感染。”章葵说道。
面对疫情,门诊部两位护士章葵、刘素荣,春节期间主动取消休假,承担起预检分诊职责。随着节后就诊患者增多,分诊压力趋大,健康管理中心6名志愿者加入了预检分诊行列,每天全副武装,精神饱满,坚守一线,守好防疫前哨。
行政后勤志愿者:疫情防控的“守门人”
“您好,请测一下体温!”海军安庆医院双井街西大门入口处,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,总有一群“守门人”,手持体温枪,执勤在岗。
他们是来自机关后勤的24名志愿者,每天两个班次,一个班次在门口一站就是6个小时。初春天气多变,风雨频频到访,清晨、傍晚寒意袭人,志愿者们毫不在意,全副武装坚守岗位。他们分站在车辆通道、人行通道,为进入院区的每一个人认真地测量体温。如有发热症状,立即按照流程护送至预检分诊、发热门诊排查。
看似简单平凡枯燥的体温检测,却是防疫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。志愿者发起人、政治处副主任胡腾说,因为进入院区的人员众多,在门口进行体温筛查,为医院建立了第一道安全屏障。
2月6日,寒潮突至,气温聚降,执勤人员依旧坚守在寒风冷雨中,完成防疫检查的每一个环节。志愿者刘栋,同事们都戏称他是“雨神”,只要逢他值守,必然碰到下雨天。他是大高个,雨伞、雨衣遮不住,裤子、鞋子都被淋湿了,不能离开岗位,冻得直跺脚。院领导看到,赶紧派人买来高筒胶靴、袜子,让他换上,叮嘱所有执勤人员要多穿衣服,别冻感冒了。
志愿者亓元,年前被诊断为面部神经麻痹,一直在治疗。得知医院招募出入口管控志愿者,他第一时间报名,照样参与执勤。2月27日上午,在寒风中执勤了2个小时的亓元,突然感到面部不适加重,局部失去知觉。同在执勤的同事劝说他回家休息,他开玩笑地说:“没事,轻伤不下火线,我能坚持。”又过了两个小时,值加强班的副院长、神经外科专家张云峰得知后,执意要求他回家。
一个多月过去,值守西大门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,坚守岗位,疫情不退,战位不撤。
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,冲锋在前、勇挑重担的志愿者还有很多,他们坚守岗位、呵护健康,他们并非生而无畏,而是职责所在,信念使然,他们是所有海医人的缩影,也是所有海医人的骄傲!